“半固态电池”,这个在新能源行业耳熟能详的术语,可能很快就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了。据媒体报道,相关主管部门正在酝酿出台新文件,将“半固态电池”统一命名为“固液电池”。
这一更名举措并非简单的术语调整,而是为了遏制电池行业愈演愈烈的概念炒作乱象,让消费者能够清晰区分真正意义上的全固态电池与仅添加少量固态电解质的过渡产品。
为何要给半固态电池改名?
在深入了解更名背景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固态电池。与传统液态锂电池不同,固态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而非易燃的液态电解液。固态电池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池安全性的痛点,同时能兼容能量密度更高的锂金属负极。
而处于液态电池向全固态电池过渡阶段的中间产品,就是本次更名的主角——半固态电池。
根据行业标准,半固态电池一般指电解质中液体含量在5%-10%的电池,它保留了部分液态电解质,通过添加固态电解质材料来提升性能。正是这种“半固态”的模糊表述,给了一些企业可乘之机。
许多企业利用消费者对技术细节的不了解,将仅含5%-15%液态电解质的过渡产品包装成“固态电池” 进行宣传,误导消费者认为其已接近全固态技术水平。
统一命名为“固液电池”后,将明确其固液混合电解质的本质,使下游汽车制造商和终端消费者能够准确辨识,有效遏制市场宣传乱象。
半固态电池已实现百家争鸣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技术路线格局。从最传统的液态锂电池,到过渡阶段的半固态(即将更名为固液)电池,再到未来的全固态电池,各种技术路线正同步发展。
而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方案,正在率先实现产业化落地。中国企业当前大多以半固态方案作为中间路线,率先实现装车应用。
其实在不少车企看来,2025年已成为半固态电池装车元年,多款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已陆续登场。
其中,蔚来150kWh半固态电池包已在第二季度交付,适配ET7等车型,充电倍率达3C;上汽MG4半固态版售价仅10.28万元,首次将半固态电池技术拉进亲民价格区间。比亚迪、长安等车企更是明确表示,2025年主推的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以上,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
在更名政策酝酿出台的背景下,各大车企也纷纷公布了各自的固态电池规划。
上汽表示,全新一代固态电池预计将在2026年实现量产;长安汽车将在2026年完成固态电池的装车验证,并于2027年逐步推动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比亚迪则明确表示,其固态电池计划于2027年实现量产并装车应用。
更让人期待的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迎来小批量落地。广汽计划2026年启动昊铂车型搭载全固态电池,2027年量产;丰田、比亚迪均把全固态示范装车定在2027年,能量密度直奔400Wh/kg以上。
全球范围内,日产将于2025年启动试生产、2028年量产;丰田携手日本能源公司出光兴产,宣布将于2027年至2028年启动固态电池生产;奔驰则将量产目标定于2030年。
技术突破也要政策引导
近年来,固态电池领域技术突破频传。中科院团队近期在电解质与锂电极界面技术上取得突破,开发出阴离子调控技术,通过引入碘离子实现电极与电解质的紧密贴合,有效抑制锂枝晶生成,提升循环稳定性。
清华大学团队利用含醚类材料构建“氟化物保护壳”,防止高电压击穿电解质。硫化物电解质成本也在大幅下降,从2023年7-8万元/公斤降至2025年1-2万元/公斤,预计2026年将达7000元/公斤,为商业化奠定基础。
未来动力电池或将呈现分级适配格局:全固态电池用于高端车型,钠离子电池适用于入门级车辆及低温储能场景,成熟锂电池覆盖主流市场。这种多元化技术路径并存的局面,也将削弱对单一电池技术的依赖。
同时,在推动电池技术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政策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0年10月,国务院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首次将固态电池明确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2023年1月,由工信部等六部门携手制定的《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又进一步细化了对固态电池标准体系研究的强化要求。2025年相关部门推出《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为技术研发、产品认证和市场应用提供了统一的衡量标尺。
这一标准对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企业可依据标准明确技术路线,优化材料开发和工艺设计;检测机构能够通过标准化测试方法,快速判定产品类别,降低市场推广成本。
在市场层面,这一标准可有效杜绝“伪全固态”产品混淆视听,维护消费者权益与行业秩序。同时,对企业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倒逼效应,部分依赖“半固态”概念炒作的企业面临严峻的转型压力。
结语:
现阶段,全球竞争的号角已经吹响,中日企业均在固态电池领域加速布局。中国在专利申请数量上已占据优势,2024年专利申请量达日本三倍。但日本在基础专利领域仍占全球40%。更名举措虽小,却是中国电池行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分类与命名的精准化,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让突破性创新不至于被过渡性技术所淹没,也让消费者的期待不至于被营销话术所误导。当名称的迷雾散去,真正的技术竞争才刚拉开序幕。
这一更名举措并非简单的术语调整,而是为了遏制电池行业愈演愈烈的概念炒作乱象,让消费者能够清晰区分真正意义上的全固态电池与仅添加少量固态电解质的过渡产品。为何要给半固态电池改名?
在深入了解更名背景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固态电池。与传统液态锂电池不同,固态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而非易燃的液态电解液。固态电池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池安全性的痛点,同时能兼容能量密度更高的锂金属负极。
而处于液态电池向全固态电池过渡阶段的中间产品,就是本次更名的主角——半固态电池。
根据行业标准,半固态电池一般指电解质中液体含量在5%-10%的电池,它保留了部分液态电解质,通过添加固态电解质材料来提升性能。正是这种“半固态”的模糊表述,给了一些企业可乘之机。许多企业利用消费者对技术细节的不了解,将仅含5%-15%液态电解质的过渡产品包装成“固态电池” 进行宣传,误导消费者认为其已接近全固态技术水平。
统一命名为“固液电池”后,将明确其固液混合电解质的本质,使下游汽车制造商和终端消费者能够准确辨识,有效遏制市场宣传乱象。
半固态电池已实现百家争鸣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技术路线格局。从最传统的液态锂电池,到过渡阶段的半固态(即将更名为固液)电池,再到未来的全固态电池,各种技术路线正同步发展。
而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方案,正在率先实现产业化落地。中国企业当前大多以半固态方案作为中间路线,率先实现装车应用。
其实在不少车企看来,2025年已成为半固态电池装车元年,多款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已陆续登场。
其中,蔚来150kWh半固态电池包已在第二季度交付,适配ET7等车型,充电倍率达3C;上汽MG4半固态版售价仅10.28万元,首次将半固态电池技术拉进亲民价格区间。比亚迪、长安等车企更是明确表示,2025年主推的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以上,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在更名政策酝酿出台的背景下,各大车企也纷纷公布了各自的固态电池规划。
上汽表示,全新一代固态电池预计将在2026年实现量产;长安汽车将在2026年完成固态电池的装车验证,并于2027年逐步推动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比亚迪则明确表示,其固态电池计划于2027年实现量产并装车应用。
更让人期待的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迎来小批量落地。广汽计划2026年启动昊铂车型搭载全固态电池,2027年量产;丰田、比亚迪均把全固态示范装车定在2027年,能量密度直奔400Wh/kg以上。
全球范围内,日产将于2025年启动试生产、2028年量产;丰田携手日本能源公司出光兴产,宣布将于2027年至2028年启动固态电池生产;奔驰则将量产目标定于2030年。技术突破也要政策引导
近年来,固态电池领域技术突破频传。中科院团队近期在电解质与锂电极界面技术上取得突破,开发出阴离子调控技术,通过引入碘离子实现电极与电解质的紧密贴合,有效抑制锂枝晶生成,提升循环稳定性。
清华大学团队利用含醚类材料构建“氟化物保护壳”,防止高电压击穿电解质。硫化物电解质成本也在大幅下降,从2023年7-8万元/公斤降至2025年1-2万元/公斤,预计2026年将达7000元/公斤,为商业化奠定基础。
未来动力电池或将呈现分级适配格局:全固态电池用于高端车型,钠离子电池适用于入门级车辆及低温储能场景,成熟锂电池覆盖主流市场。这种多元化技术路径并存的局面,也将削弱对单一电池技术的依赖。同时,在推动电池技术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政策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0年10月,国务院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首次将固态电池明确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2023年1月,由工信部等六部门携手制定的《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又进一步细化了对固态电池标准体系研究的强化要求。2025年相关部门推出《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为技术研发、产品认证和市场应用提供了统一的衡量标尺。
这一标准对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企业可依据标准明确技术路线,优化材料开发和工艺设计;检测机构能够通过标准化测试方法,快速判定产品类别,降低市场推广成本。在市场层面,这一标准可有效杜绝“伪全固态”产品混淆视听,维护消费者权益与行业秩序。同时,对企业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倒逼效应,部分依赖“半固态”概念炒作的企业面临严峻的转型压力。
结语:
现阶段,全球竞争的号角已经吹响,中日企业均在固态电池领域加速布局。中国在专利申请数量上已占据优势,2024年专利申请量达日本三倍。但日本在基础专利领域仍占全球40%。更名举措虽小,却是中国电池行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分类与命名的精准化,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让突破性创新不至于被过渡性技术所淹没,也让消费者的期待不至于被营销话术所误导。当名称的迷雾散去,真正的技术竞争才刚拉开序幕。
相关热词搜索:半固态电池